茅山道观景区三宫介绍,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

作者:网友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3-29 09:13:58     浏览次数 :145

[返回]

茅山道观景区内,三座宏伟宫殿依次展现:九霄万福宫与元符万宁宫,各具特色,引人入胜。

茅山古有三宫五观之称,其中三宫包括九霄宫、元符宫与崇禧宫;五观则涵盖乾元观、玉晨观、白云观、德祐观及仁祐观。

茅山三宫之一的九霄万福宫,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巅,俗称顶宫。始建于西汉三茅真君飞升之后,原为“圣祐观”,供奉司命君。初以石坛、石屋祀三茅真君像,后齐梁时期改为殿宇。元延祐三年(1316年),敕建并赐名圣佑观,专祀大茅真君茅盈;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再获敕建并赐名九霄万福宫。宫内原有太元宝殿、高真殿、圣父殿、藏经阁等,山门左右有圣帅阁,中祠刘笪徐三真。当时设有六道院及近百余间道舍、客堂等。建筑雄伟,金碧辉煌,气势磅礴,规模宏大,后遭战火及人祸破坏。现有建筑多为1980年后重建。

九霄万福宫坐落于茅山大茅峰之巅,乃茅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峰,汇聚茅山福地之精华,凝聚华阳洞天之灵气。大茅峰宛如巨龙之首,直插云霄,九霄宫则似镶嵌于龙头之上的璀璨明珠,金光闪耀。峰上风光旖旎,四季各异,登临远眺,美景如画,令人陶醉;峰外名胜古迹遍布,自然景观星罗棋布。自古以来,众多文人墨客游历茅山,登峰抒怀,吟诗作赋,留下诸多传世佳作,如李白、顾况、李商隐等,均以游茅山登峰之诗词歌赋传颂千古。如今,九霄宫仍是茅山道教活动之重地,香客游人络绎不绝,成为朝圣之地。

茅山古有三宫,其中元符宫,又称印宫。宋哲宗1086-1099年间,赐予“九老仙都君印”,故得此名。原名“元符观”,后易名为“元符宫”,全称为“元符万宁宫”。宋时,宫后设有潜神庵,乃刘混康修炼之地;庵前为上清宗坛,供奉历代宗师,宋理宗御书坛额,俗称九层台,今名万寿台。

元符宫坐落于茅山积金峰之南,此处幽洞众多,堪称福地中的瑰宝。梁代天监年间,茅山高道陶弘景曾在此结庐修行;唐代至德年间,火浣宫于此落成;宋代景德年间,道士张明真亦在此庐居;天圣三年,延真庵在此设立;五年后,易名为天圣观;嘉佑年间,蜀人王略亦在此修炼;元佑元年,哲宗皇后孟氏误吞尖针,宫中闻知混康高道,遂召入宫中,以茅山道符救治,针随符出,宫中传为佳话,混康声名鹊起,被封为洞元通妙法师。绍圣四年,敕封江宁府潜神庵为元符观,并敕封三茅山上清宗坛与信州龙虎山、临江军阁皂山,三山鼎立,辅佐皇图。宋徽宗加封元符宫为“元符万宁宫”,赐九老仙都君玉印、景震玉檑具剑,御制诗颂书画,赐予无数。元符宫建筑宏伟,规模宏大。

自1980年始,我国宗教政策得以全面恢复与执行,元符宫亦逐步恢复其昔日风貌,并于1988年11月正式揭开对外开放的序幕。目前,已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的主要建筑包括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配套设施、睹星门、灵官殿、碑亭、万寿台、三天门、慈航殿、勉斋道院、东岳楼以及道舍与斋堂。

元符宫之东,悬挂着由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所书之联,其辞曰:“斗牛星应,昆仑襟太湖,长江带,自然钟秀,地肺结地;秦汉神仙,梁唐相师,科教广,玄化上清,经箓出句曲。”宫之西,任法融会长挥毫泼墨,题联云:“道教渊源,云挂山头,行至山头,云更远;玄门奥义,月映水面,拨开水面,月还深。”山门之上,康有为先生题额“众妙之门”,门头匾额则书“紫气东来”。

茅山古有三宫,崇禧万寿宫,又称红庙,坐落于大茅峰西北、丁公山南,原址重建于青玉峰南麓。其原址地处大茅峰西北、丁公山南,乃茅山宫观建筑群中最早成立的宫观,即南朝“曲林馆”。后由上清宗师陶弘景整修为“华阳下馆”。唐贞观年间(627—649)易名为“太平观”,宋祥符元年(1008)更名为“崇禧观”,元延祐六年(1319)赐名“崇禧万寿宫”,沿用至今。

崇禧万寿宫复建于旧址(今丁公山南水库之东),面朝楚王涧,背靠青玉峰,左邻积金峰,右接丁公山。南望大茅、抱朴、五云等峰,尽收眼底,三峰之胜景尽收其中,与华阳一洞之真脉相接。

标签:
下一篇:没有了
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或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